低音管的音色富有特點,演奏技巧靈活,是管弦樂團,管樂隊,以及管樂重奏
組的組成樂器,演奏低音聲部。大管作為獨奏樂器,可以演奏寬廣,抒情的,或
華彩性的樂段。
低音管的前端安置有簧片的金屬字管插入樂器的本體,空氣自此朝向圓錐管的下
方前進,到底部轉至旁邊圓筒的上端部分。管體全長為2.59公尺,高為1.5公尺,前後
面各有七個孔,貫穿厚厚的管體,上面有鍵,可以十個指頭來操縱,因此以繩子綁住
樂器本身,掛在脖子上彈奏。
此種樂器擅長於表現急切及快速的優美樂句,或是大幅跳隔的音符;而稍微帶有
滑稽的聲音,這是因為構造太複雜,而且音程不穩定所導致的。
2008年11月30日 星期日
2008年11月29日 星期六
單簧管的特色
單簧管的音色優美,明亮,表現力豐富,是管弦樂團,管樂隊和管樂重奏的組
成樂器。獨奏時可演奏各種抒情,寬廣的旋律,或技巧性較高的華彩樂段
單簧管又稱豎笛,由於管身通常以黑木製造,顏色黝黑,所以也俗稱黑管。它的
外型是一個圓筒狀的長管,底部稍微擴大成喇叭口,吹口夾了一個簧片,以口吹氣震
動發聲。這種樂器是由德國樂器製造商丹納(JohannDennerl655~1707?在十八世紀時將原
有的樂器沙魯摩(Chalumeau)改良而成。按鍵系統則是採用十九世紀初貝姆改良的長笛
按鍵系統。以按鍵改變音高。
豎笛音域寬廣,音色變化很大,音量可由強烈的咆哮,銳減至輕柔的低語,加上
它可以演奏快速音階,琶音,跳躍音,斷奏,或圓滑的旋律等,表現力卓越,因此常
在交響樂改編的管樂曲中演奏原先小提琴的旋律,也是極為理想的獨奏樂器。
樂團中最常用到的豎笛為降B調豎笛,其他還有A調豎笛,低音豎笛等,種類繁多
到可以組成一個合奏團,而且以上每種豎笛演奏指法都相同。
寫給豎笛最有名的曲子要屬莫札特所寫,旋律優美的豎笛協奏曲,與豎笛五重
奏。
成樂器。獨奏時可演奏各種抒情,寬廣的旋律,或技巧性較高的華彩樂段
單簧管又稱豎笛,由於管身通常以黑木製造,顏色黝黑,所以也俗稱黑管。它的
外型是一個圓筒狀的長管,底部稍微擴大成喇叭口,吹口夾了一個簧片,以口吹氣震
動發聲。這種樂器是由德國樂器製造商丹納(JohannDennerl655~1707?在十八世紀時將原
有的樂器沙魯摩(Chalumeau)改良而成。按鍵系統則是採用十九世紀初貝姆改良的長笛
按鍵系統。以按鍵改變音高。
豎笛音域寬廣,音色變化很大,音量可由強烈的咆哮,銳減至輕柔的低語,加上
它可以演奏快速音階,琶音,跳躍音,斷奏,或圓滑的旋律等,表現力卓越,因此常
在交響樂改編的管樂曲中演奏原先小提琴的旋律,也是極為理想的獨奏樂器。
樂團中最常用到的豎笛為降B調豎笛,其他還有A調豎笛,低音豎笛等,種類繁多
到可以組成一個合奏團,而且以上每種豎笛演奏指法都相同。
寫給豎笛最有名的曲子要屬莫札特所寫,旋律優美的豎笛協奏曲,與豎笛五重
奏。
長笛的特色
木管長笛的音色稍細而圓潤,金屬管長笛的音色稍寬而明亮。長笛是管弦樂團
,管樂隊,以及木管重奏中的重要組成部份,也是獨奏樂器,音色華麗而技巧靈活
,可以演奏緩慢,寬廣,抒情的旋律,或技巧性較高的華彩樂段。長笛的中,高音
區的聲音穿透力甚強,在樂隊中不易被其他樂器所淹沒。長笛的中音區和低音區不
宜奏強烈的音響否則會出現跑音或失音現象。
長笛是無簧樂器,它的外型是一個圓柱型的細長晉身,在一端的管身上開孔為吹
口,直接以口送氣發聲。長笛雖稱木管樂器,但通常以金屬製成,呈銀白色。音色明
亮清澈,演奏時以手橫持。
現代的長笛是由德國製造商貝姆在1847年改良成功,他為樂器洞孔加上機械式的
按鍵,不需直接以手指按孔就能發出正確的音高,演奏起來更為輕鬆愉快。
一般人的印象中,長笛是非常優雅的樂器,事實也是如此。長笛每個音域的音色
各異其趣,但都有溫柔動人的特質。它的低音域溫柔沈厚,中音域透明潤澤,高音域
奔放清亮,合奏中常以數支齊奏來突出旋律。寫給長笛的曲目相當多,包括巴哈,韓
德爾,莫札特,舒伯特等大作曲家所寫的奏鳴曲及獨奏樂曲,或和其他樂器合奏的室
內樂。
,管樂隊,以及木管重奏中的重要組成部份,也是獨奏樂器,音色華麗而技巧靈活
,可以演奏緩慢,寬廣,抒情的旋律,或技巧性較高的華彩樂段。長笛的中,高音
區的聲音穿透力甚強,在樂隊中不易被其他樂器所淹沒。長笛的中音區和低音區不
宜奏強烈的音響否則會出現跑音或失音現象。
長笛是無簧樂器,它的外型是一個圓柱型的細長晉身,在一端的管身上開孔為吹
口,直接以口送氣發聲。長笛雖稱木管樂器,但通常以金屬製成,呈銀白色。音色明
亮清澈,演奏時以手橫持。
現代的長笛是由德國製造商貝姆在1847年改良成功,他為樂器洞孔加上機械式的
按鍵,不需直接以手指按孔就能發出正確的音高,演奏起來更為輕鬆愉快。
一般人的印象中,長笛是非常優雅的樂器,事實也是如此。長笛每個音域的音色
各異其趣,但都有溫柔動人的特質。它的低音域溫柔沈厚,中音域透明潤澤,高音域
奔放清亮,合奏中常以數支齊奏來突出旋律。寫給長笛的曲目相當多,包括巴哈,韓
德爾,莫札特,舒伯特等大作曲家所寫的奏鳴曲及獨奏樂曲,或和其他樂器合奏的室
內樂。
2008年11月28日 星期五
低音大提琴的歷史
由於在文藝復興時期的樂器史文獻記載上有一段幾近完全的空窗期, 事實上並沒有人知道低音提琴是誰發明的,遠在1519、1543、到1647年,都有自稱是發明者的人描述過,而在17世紀後半期,義大利羅馬卻還有一位製琴者自喻是發明低音提琴的第一人!Double Bass / Contrabasse(低音提琴)這個名稱的由來是經過了幾個世紀才演變而來的;最初是在文藝復興時期,在那時弦樂器統稱為Viol(古提琴),Bass Viol 也就是當時對低音提琴的稱呼。1619年又有文獻記載指稱為Bass Viol(Contrebasse de Viol de Gambe),意指低音提琴,特別是指體形較大且音色較低沈的樂器,如古大提琴(Viola da gamba),有3弦、4弦及5弦。巴洛克時期,此字在德國是指低音提琴(Double Bass),而在義大利是指較早期的大提琴(Violoncello)類型樂器。 在德國,低音提琴有五種型款,弦數為3弦、4弦及5弦。除了1/4、2/4、3/4、4/4之外,還有一種體積更小、攜帶更為方便的提琴,稱Contrebasse de Biere。最早的低音提琴是分別在義大利與德國被製造出來的,它們都為4條弦。弓的種類分為:法式、義式與德式。義式最後合併為法式。古低音大提琴從16世紀以來一直持續到18世紀末,即在教堂內拉奏,作為聖歌團的伴奏,替歌曲製造出回音,並使其在高音部份更具厚實穩固。1539年,首次出現在歌劇院及戲劇院。18世紀後半期,低音提琴始在樂團中演奏最低音的部份,至於它最初用入正規樂曲,則為葛路克的作品中發現。在小型樂團方面,低音提琴扮演著加強低音聲部的角色。在室內樂方面,17世紀的後幾年有三重奏產生,(二個女高音與一把低音提琴)目前低音提琴為管絃樂團樂器演奏,偶爾用於室內樂,有時是協奏角色。在爵士及舞蹈方面,是由撥絃奏出。低音提琴的聲音沈悶而低,不適宜當獨奏樂器,原因是低音提琴專長在於它的極低音,但這種低音獨立欣賞並不悅耳,聽久容易不耐。所以低音提琴獨奏曲不得不向高音域擴展,加上低音提琴體型笨重,琴弦粗長,張力特強,音與音的間距更大得難以「掌握」。一直到了18世紀末19世紀初,貝多芬有結識一位傑出的低音提琴演奏家達果奈提Dragonetti,因此在他的交響曲裡配置了許多低音提琴的部份,尤其是在第九號中。之後陸續有不少作曲家如:馬勒、華格那、史特勞斯、拉威爾、史特拉汶斯基等,在他們的交響作品中都相當重視低音提琴。傑出的低音提琴演奏家相繼有達果奈提Dragonetti、玻特西尼Bottesini、庫塞維斯基Koussevitzky等等,近十年較值一提的是蓋瑞卡爾Gary Karr。 低音提琴的音色是輕盈且溫和的,它與其他弦樂器尖銳的音色比起來更具特色。目前為低音提琴而寫的作品,已包括了有200多首協奏曲。因此,低音提琴的未來發展是相當廣闊且樂觀。今天通常有四根弦線,身長115公分左右。由於體積大,演奏者要站著演奏(像在爵士樂中)或像在管弦樂團中,坐在高凳上演奏。
2008年11月21日 星期五
大提琴的構造與詮釋技巧
在外部構造方面,琴身之上,稱為琴頸。琴頸部分包括了卷弦箱、中空的結構,由面板,背板和側板組成。面板上左右對稱的f字型音孔,主要功能是把面板與背板共鳴所產生在箱內的空氣加以振動,通往外界。琴弦和琴橋對音質的影響很大,琴弦的質料,琴橋的形狀與材質以及它在面板上的位置,是關鍵要素。因為琴弦的振動是透過琴橋傳至面板,而引起共鳴的。腳棒是用來支持樂器的,可隨演奏者所需的高度調整高低,使其更加放鬆,並增加大拇指高把位的音准。由於這個設計,大提琴的演奏技巧得到了前所未有突破。在內部結構有音柱與低音梁,它們對於音響的關係十分重大,唯有正確的取材和位置,才能使提琴發出充實的音色來。
大提琴是一種以弓擦弦來發音的弦樂器,因此弓佔有重要地位,大提琴獨特的音質與音色及它所要表達的情感,不能沒有弓。東方人很早就知道以馬尾作弓毛,塗上松香幫助它在樂器上摩擦,發出美妙的聲音。然而,十一世紀之前,西歐等國幾乎沒有琴弓傳世。據說琴弓是源於中國的胡弓,經由絲路傳入阿拉伯,再傳進歐洲的。
大提琴是一種以弓擦弦來發音的弦樂器,因此弓佔有重要地位,大提琴獨特的音質與音色及它所要表達的情感,不能沒有弓。東方人很早就知道以馬尾作弓毛,塗上松香幫助它在樂器上摩擦,發出美妙的聲音。然而,十一世紀之前,西歐等國幾乎沒有琴弓傳世。據說琴弓是源於中國的胡弓,經由絲路傳入阿拉伯,再傳進歐洲的。
大提琴的起源與發展
大提琴的祖先,是一種被稱為」viola dagamba」的樂器(即古大提琴),這種古老的樂器共有六條弦,又稱「腿上提琴」。大提琴的原文為」violoncello」,是指大型的提琴之意。今天的」cello」,體積大概是小提琴的2倍,琴弓短而重,琴弦比中提琴低八度音。
因為是大型樂器,所以不像小提琴、中提琴夾在肩膀上,而是著地靠在左肩上演奏,也由於體積的關係,橋的弧度比較大,弦和弦之間的距離較遠,右手無法象小提琴一樣快速的移動到其它音,但左手可以不用拇指支住樂器,必要時可使用所有指頭按弦,產生一般小提琴和中提琴所發不出來的聲音。
古大提琴的音色十分柔和,有朦朧之美。但到了十七世紀, 由於廣場演奏的機會增加,音量要求增大,故有必要將古大提琴加以改良。經過一段時日的嘗試和研究,終於產生一種最完美的樂器---大提琴。其改良成就在於音色柔和有張力,優雅富魅力,體積大小適於合奏或行進間的演奏;而在發展過程中,更有巴哈為首的作曲家,給予高評價的肯定,並作了不少令人難忘的名曲,使大提琴能在十八世紀取代當時仍頗受喜愛的古大提琴,成為該型樂器的主流。此後,幾乎每個作曲家都把大提琴列入演出目錄中,提琴的技巧提升到更高的境界,在弦樂器中,除了小提琴,大提琴是擔任獨奏最多的樂器。
因為是大型樂器,所以不像小提琴、中提琴夾在肩膀上,而是著地靠在左肩上演奏,也由於體積的關係,橋的弧度比較大,弦和弦之間的距離較遠,右手無法象小提琴一樣快速的移動到其它音,但左手可以不用拇指支住樂器,必要時可使用所有指頭按弦,產生一般小提琴和中提琴所發不出來的聲音。
古大提琴的音色十分柔和,有朦朧之美。但到了十七世紀, 由於廣場演奏的機會增加,音量要求增大,故有必要將古大提琴加以改良。經過一段時日的嘗試和研究,終於產生一種最完美的樂器---大提琴。其改良成就在於音色柔和有張力,優雅富魅力,體積大小適於合奏或行進間的演奏;而在發展過程中,更有巴哈為首的作曲家,給予高評價的肯定,並作了不少令人難忘的名曲,使大提琴能在十八世紀取代當時仍頗受喜愛的古大提琴,成為該型樂器的主流。此後,幾乎每個作曲家都把大提琴列入演出目錄中,提琴的技巧提升到更高的境界,在弦樂器中,除了小提琴,大提琴是擔任獨奏最多的樂器。
2008年11月20日 星期四
中提琴
中提琴是上中音的弓絃樂器,直接由古代的中音維奧爾演變而成。它在室內樂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主要功能在強化管絃樂的低音及演奏內聲部的和聲直到近代,中提琴才開始演奏重要的旋律或過門樂句,間而擔任了獨奏的角色。
中提琴具有獨特的表情和豐富的音質,雖不及小提琴那麼華麗而明亮,但音色柔和而渾厚,卻使管絃樂的演奏更為富麗。其琴絃之調律為C、G、D和A音。中提琴的琴身較小提琴大,琴弓亦較長重,因此演奏時右手技巧不如小提琴靈活、自由,其琴聲的性質相當於女低音。
※中提琴之名作有: (1)柴可夫斯基:"斯拉夫進行曲"中,中提琴的音質陰暗,對曲中煩惱情思的表達,甚具效果。 (2)白遼士:"哈洛德在義大利"交響曲,此曲中提琴的獨奏佔著重要的地位。 (3)華格納:歌劇"唐懷瑟"序曲中,由中提琴奏出曲調。 (4)高大宜:"哈利雅諾斯"組曲中的"情歌"中,中提琴在情意纏綿的表達上相當出色。
中提琴具有獨特的表情和豐富的音質,雖不及小提琴那麼華麗而明亮,但音色柔和而渾厚,卻使管絃樂的演奏更為富麗。其琴絃之調律為C、G、D和A音。中提琴的琴身較小提琴大,琴弓亦較長重,因此演奏時右手技巧不如小提琴靈活、自由,其琴聲的性質相當於女低音。
※中提琴之名作有: (1)柴可夫斯基:"斯拉夫進行曲"中,中提琴的音質陰暗,對曲中煩惱情思的表達,甚具效果。 (2)白遼士:"哈洛德在義大利"交響曲,此曲中提琴的獨奏佔著重要的地位。 (3)華格納:歌劇"唐懷瑟"序曲中,由中提琴奏出曲調。 (4)高大宜:"哈利雅諾斯"組曲中的"情歌"中,中提琴在情意纏綿的表達上相當出色。
中提琴(VIOLA)
中提琴是現代提琴中最早面世及被採用的,它的四條弦是C、G、D、A,較小提琴低五度,較大提琴高八度。除了本身的尺寸不定,直接影響了演奏的技術,音域又夾在大小提琴之間,而最致命的是由十七世紀開始,最重要及最普遍的室內樂合奏,乃是由兩把小提琴配一把大提琴的三重奏鳴曲,中提琴因無用武之地,漸漸的差不多被作曲家們完全遺忘了,偶爾被採用,也不過是陪襯及加重低音部或填補和聲而已,中提琴家並不存在,需要時只隨便找一個小提琴家來代替,由1700至1750年的半個世紀內甚至連製造家們也差不多完全停止了製造中提琴,中提琴在獨奏方面的活動,可以說是由二十世紀才開始的,事實上自十六世紀到十九世紀末並沒有真正的中提琴家中提琴手都是由小提琴手所兼職,最早的中提琴家,乃是十八世紀德國曼海姆的史塔密茲(Carl Stamitz 1745-1801)。在悠久的歲月間,中提琴只擔任強化管弦樂低音的任務,演奏內聲部的和聲,直到近代,才開始演奏重要的旋律或過門樂句,而且有時也擔任獨奏樂器,其略具鼻音感的音質,給人一種悲悽沉重的感覺,中提琴雖然缺少小提琴的溫軟音色,卻具有獨特的表情和相當豐富的音質。
2008年11月14日 星期五
小提琴的結構
琴頭是提琴獨有的特徵,四根弦G、D、A、E的錐形調音弦軸是由積久耐用的青龍木或黃楊木製成的。弦軸箱的後傾斜面繃緊了跨過烏木弦枕的弦。弦枕上的四個勾槽,用於確定弦的位置,並把弦抬到指板的上方,讓左手手指能在紙板上壓弦控制音的高低。指板固定在琴頸上,整個琴頸及漩渦狀的琴頭和弦軸箱是由一塊楓木所刻成的。指板成弧形從弦枕端開始增加寬度,使跨過琴橋的弦有漸漸增寬的間隔,以便運弓。琴身的框架是由側板構成的,由六塊薄楓木側板於加熱後彎曲定型而製成,接合處的內部用木塊加強。六塊側板構成小提琴主要的外廓,即上側板、向內彎的中側板(C側板)、以及較寬的下側板。 琴身背部為小提琴的背板。背版是由一至兩塊相配的楓木製成,可分為一塊式及兩塊式的背板,一塊式的背板可由「板狀切割」或「沿徑切割」獲得,而兩塊式的背板則是由「沿徑切割」獲得,在二塊式背板製作過程中央接縫及水平面上的圖案對稱是很重要的。在小提琴背板中間部分部分留下大約5公釐的精確厚度,邊上大約減至2.5公釐。拱形的高度和形狀以及精確的厚度是決定小提琴音質的基本因素。琴面也是用同樣的方法製造的,但用的卻是雲杉木(Picea Abies),精確的厚度為3公釐。在前後邊緣有一狹窄的鑲條,又叫飾緣,鑲邊既能作為裝飾又能防止邊緣發生裂變。琴面上開了兩個音孔,以形狀命名為f孔。琴橋只靠弦的壓力架在琴面上,他的位置是影響音質的關鍵所在。音柱是圓柱型的木頭,緊貼著琴身,對於音色很重要。一個很小的移動都可能改變提琴的音色,而且不能太長或太短,這樣都會影響提琴的音色。音柱太長很可能會使你的琴面產生裂縫,太短的話可能會在你弦鬆掉時音柱也一併鬆掉。如果你的提琴音質不好,可能需要調整一下音柱,或是換一個新的音柱。
訂閱:
文章 (Atom)